线上全渠道组合,线上商品差异化和减少到店顾客的线上服务,这三点不是实体店经营的全部,但却是影响线上业务健康成长重要的几点。
线下店被全渠道替代,这是消费习惯改变后顾客的选择,而非实体店想不想选的问题,不从顾客立场考虑肯定没前途。然而订单量少和客单价低,做线上零售很可能亏损,由于配送成本的存在会卖越多亏越多,要怎样平衡和选择?今年前两个月线上实物零售占比是24.2%,比去年27.2%有所下降,但总体已接近三成,高线城市比低线城市,品牌方比零售商的占比会更高,这是消费习惯和渠道经营决定的。
从人口结构变化到消费习惯改变,从消费新需求到精准定位顾客,再从有效选品到差异化建构以及精细化运营,这一套优先排序和经营逻辑,都在指向围绕顾客需求的重要性,也就是经营顾客。
可见线上零售不得不做,这是现实和趋势,有能力每个消费场景都应该运营,否则就是放弃了一部分顾客。重要的是要提高盈利能力,或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高效的策略。
这是在做线上的降本增效,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。
一是线上全渠道组合。每个店的能力有差别,大多数店都会选择与即时零售平台合作,因为平台是流量入口、有海量用户和交易数据,主要是投入相对较少,很利于线上零售起步阶段的需要。这部分交易成本较高,触达和精准的经营顾客也有难度,配送门槛和商品价格会受到影响。
京东到家和美团闪购等公域平台对流量增长有用,但对盈利提升有限,需要提高自身线上权重,也就是将APP和小程序、直播抖店和社交渠道等利用起来,由自己主导并稀释总体交易成本增加利润。
二是线上商品差异化。实际上,将线下商品搬到线上销售问题很多,比如同质商品毛利率太低,承担不起到家费用,而且提高配送门槛对转化也不利,还有同质化竞争难度大等原因。本质上还是商品力的问题。因此首先要有一定的差异化能力,挖掘并提高线上消费场景需要的商品占比,减少线下同质商品的线上化比率,货架线上化不见得都是好事。
其次是结合第一点私域渠道和营销方法,找准定位满足顾客需求,其中重要的是要有理想的商品组合策略,还要核算好成本,通过系统的运营顾客来提高总体线上利润。若能力足够强,完全可以在线上构建另一个品类结构。
三是减少到店顾客的线上服务。线下体验店的逻辑是到店体验并在线上下单支付后配送到家,这对鞋服等行业十分合适,对民生类零售店是无益的,这还是第一点到家成本的问题。顾客已经到店消费了,此时要想的是如何提高客单价和增加粘性。
比如关联陈列和丰富SKU,其中有些顾客天天到店,更没有必要提供到家服务了。到店消费是线下消费场景,做好这个场景服务就可以了,不需要也没必要增加到家交易成本,顾客体验也不会降低,如果不习惯也要有意识的引导。
另外,在考虑以上三个方面的同时,要有一个原则需时刻牢记:只要做的是实体店,平台和数字工具就是为门店服务的。若是不能带来对线下的帮助,线上和线下就成了平行关系,互不隶属互有成本,也无法满足顾客在不同场景的需求。再结合到家成本,肯定会出现少订单量和低客单价的情况,这样线下店的全渠道就做不动了。
总之,线上全渠道组合,线上商品差异化和减少到店顾客的线上服务,这三点不是实体店经营的全部,但却是影响线上业务健康成长重要的几点。无论是实体店的全渠道经营,还是降本增效与竞争的需要,对改善线上业务都是必须的,它决定着线上经营逻辑是否成立,甚至是实体店的存亡。